手術治療方式:  
     生病的腹部主動脈因為血壓的衝擊而越來越大,當直徑達到5~6公分大時,破裂的機率便大大增加,因此為了讓血液不再衝擊生病的主動脈壁,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必須使用手術的方式,將生病的主動脈置換成人工血管。腹部主動脈瘤的人工血管置換手術歷史相當悠久,成功的手術可讓九成以上的患者未來不再需要任何腹部主動脈手術,而人工血管本身亦沒有使用年限。
  手術必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可在腹部正中央或是左側腰部做手術切口。經由正中央的手術,優點是在手術時視野很清楚,可明確地評估主要的動脈分支,但缺點是必須暫時將腸子推到一側,所以術後腸道功能會短暫地失常。而經由左側腰部做切口的手術,則是由後腹腔開始,因不須進入腹腔,所以比較不影響腸道功能,還有若對先前曾接受腹腔手術的患者,也可以避開沾黏的腸道;至於缺點則是患者須側躺,對心肺功能影響較大,且往身體右側的主要動脈分支,在處理上也常會較為困難。因此傷口的選擇必須由醫師依據患者的狀況做考量。不過不論切入的傷口在正面或是側面,傷口皆需要20~30公分長。扣除麻醉與準備時間,手術都需要3~5個小時。
將腹部主動脈瘤切開,置換成人工血管
  在手術之後會對橫隔膜有些許的影響,加上傷口疼痛等因素,患者常常不敢做深呼吸,因此手術後必須要在加護病房嚴密觀察呼吸狀況,待情況許可時才拔管。拔管的時間和患者術前的肺功能很有關係,沒有抽煙或是已經戒煙數年的患者,多半可在術後1~3天拔管。患者必須在拔管後,再觀察1~2天才可離開加護病房。因此在手術順利、患者恢復良好的狀況之下,最快通常要2天才會轉入普通病房。
  經由正中切開手術的患者,術後必須等待腸道恢復正常蠕動才能恢復飲食,一般需要3天左右進食狀況才會開始慢慢進步。待進食的量趨於正常之後,醫師才會慢慢停掉點滴,並且拔掉鼻胃管。而手術時置入用以引流殘餘血水的引流管,通常也可在順利進食之後拔除。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患者可以在手術後2~3週出院。傷口拆線的時間也大約在手術後2~3週,通常患者在出院前或是第一次回診時拆線,拆線時並不須要任何麻醉。
  置換主動脈人工血管的手術本身,較常發生的併發症包括出血、傷口感染等。因為腹部主動脈瘤是動脈硬化與長期高血壓的結果,所以這些患者常常也會有程度不一的頸動脈、心臟冠狀動脈、下肢動脈狹窄的問題。這些全身性的血管疾病會讓手術增加許多變數。而腦中風與急性心肌梗塞這兩項是最令醫師擔心的併發症。因此有部分手術風險過高的老年患者,醫師也許會和患者與家屬做妥善解釋之後,建議使用藥物治療的保守療法。
  手術後的長期追蹤,醫師會將重點放在危險因子控制,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的控制。抽煙是一項重要的危險因子,因此患者務必利用手術這段期間戒煙,還有患者並不需要因為在腹部植入了人工血管而額外再服用任何藥物。雖然有少數患者在手術半年後會有腸沾黏的狀況,影響了進食與消化功能;但大多數患者的腹漲症狀可用藥物改善。事實上,患者長期來說都不需要再追蹤腹部的狀況。而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才是這些患者長期的隱憂啊。
血管內治療方式:
      最近十年來,由於科技的進展,侵襲性遠低於傳統手術的「血管內治療」也逐漸發展。簡單來說,人體的動脈血管系統是全身連通的。因此雖然生病的是腹部主動脈,但是我們可以不必像傳統手術一般,直接打開後腹腔做修補,而是經由股動脈,使用特殊的導管技術,在X光的導引之下,把「支架型血管」放到腹部主動脈,去除動脈血壓對主動脈壁的衝擊(如圖)
 這項技術經過幾年的發展,近兩三年來已經有凌駕傳統手術的趨勢。在國外的大型醫學中心,目前使用血管內支架來治療腹部主動脈瘤的比例,已經超過傳統手術。
經兩側股動脈,將有支架的人工血管放到腹部主動脈瘤處,可使血液經由人工血管流至下半身,不再衝擊脆弱的動脈瘤 --> 減低破裂的風險!
 
  支架型血管置放手術只要在兩側鼠蹊部各做五公分左右的切口,因此可考慮在局部麻醉或是區域性麻醉(如腰椎麻醉)下進行。當然,實際的麻醉方式還是得由麻醉科醫師依據患者的狀況做判斷,大約有半數的患者仍然是以施行全身麻醉較為安全。
  傳統手術的時間,除去手術前後準備時間與麻醉時間,約需要3~5小時;血管內治療則只需要1~1.5小時。如果治療過程順利,傳統手術術後須在加護病房觀察3天,之後在普通病房休養兩週左右方可出院;血管內治療則多半可在開刀房直接拔除氣管內管。在國外的許多醫學中心,接受血管內支架來治療腹部主動脈瘤的患者並不需要住進加護病房,不過目前在國內仍傾向讓患者在加護病房觀察半天至一天,之後在普通病房再觀察兩天,總住院天數約3~4天即可出院。
  血管內治療不需要開腹,所以術後的疼痛以及腸阻塞的情形都比傳統手術減輕很多,大部分的患者當天晚上即可喝水,隔日即可恢復飲食。要注意的是,血管內治療雖然提供了低侵襲性的治療方式,但並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適合用這種方式來治療。比方說,罹病的主動脈擴張太嚴重、重要的內臟分支受影響、主動脈瘤轉彎的角度太大、兩側股動脈有嚴重鈣化或阻塞……等因素都有可能讓醫師判定其無法接受低侵襲性的主動脈內治療。
  在醫療費用方面,由於支架型血管是先進的技術,目前全民健保並不給付這項材料費,這項材料需要自費40萬左右。但其他的住院費用,全民健保是一樣有給付的。
  傳統的手術治療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所以它的治療效果已經是「經得起時間考驗」,九成以上的患者動過手術之後,一輩子不再需要手術或其他治療。相對地,血管內治療只有十年左右的歷史,因此長期的效果如何,還沒有辦法證實;因此接受血管內治療的患者在出院前、1個月、半年、一年,都需要再接受腦斷層掃描檢查。目前的追蹤結果是,約有三成的患者在三年內會需要再度治療,但大多數的患者都可以再以血管內治療解決問題。
| 
    | 
 傳統手術  | 
 血管內治療  | 
| 
 手術時間  | 
 3~5小時  | 
 1~1.5小時  | 
| 
 加護病房停留時間  | 
 約3天  | 
 約0.5~1天  | 
| 
 總住院時間  | 
 約14天  | 
 約3~4天  | 
| 
 長期追蹤  | 
 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等  | 
 除控制危險因子之外,還需要定期接受電腦斷層(CT)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