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們處於緊張狀態的醫病關係,雖然我們不斷努力地加強醫療的軟硬體設施,盡力於醫療人員能力和照護品質的提昇,也努力達成各項評鑑的指標,擠身於醫學中心之林,但醫病之間的關係是否因此而不再緊張,甚至轉變為和諧的合作關係,一齊為健康的願景而努力?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但這確實值得我們這群醫療提供者深思與檢討。各項醫院評鑑的指標,與醫療接受者的需求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呢?昂貴而先進的檢查設備,與醫療接受者對醫院的期望是否相符?醫事人員的在職教育時數、醫師發表的論文數,是否能與醫療接受者所接受到的醫療品質成正比? 
      一個有趣的實例便活生生地顯現著:不可諱言地,美國的醫療水準與照護品質,在全世界處於執牛耳的地位;然而醫療糾紛或醫療訴訟的數目,卻也是獨佔鰲頭。雖說造成這個結果的因素可能很多,在強調以人為本的新核心價值之下,刻板的醫療品質已不是唯一!我們應該嘗試去瞭解醫療接受者,這群人在想甚麼,在期望甚麼?根據資料顯示,國人心目中好醫生的條件,最重要的是「對病人親切、關心病人」與「很清楚解說病情」。
     這樣的結論,其實很清楚地反應出病人所需要的是「有人性」的醫療提供者,而不是符合醫院評鑑的醫療機器人 。當我們已身處於醫學中心的地位時,就應該超脫舊的思維,往人性化的醫療環境前進。根據醫學的傳統本質,它是一種特殊的人類活動。若缺乏同情、理性的正直、謙遜、對過度自利的自我克制等德行,它就無法有效地進行;這些特性刻劃出醫療提供者,應該是一群致力追求自身利益以外事物的道德社群成員。如果能將這種美好的本質,形成一種文化,瀰漫在日常的醫院活動中,便可以將這種本質發展到淋漓盡致。   
  
   我們應該如何努力呢?一種文化的形成必須是由內而外,當組織內部的成員,對整個組織有強烈的向心力時,組織成員的信念才能凝聚結合成形成文化的力量。所以第一要務是提昇組織內成員,對自身價值的榮譽感。這必須藉著組織提供良好的待遇,人性化的福利,美好具發展性的遠景與暢通與穩定的人事發展來達成。當一個組織的成員,都在批評或埋怨組織的政策時,他們是不會對組織的未來有參與感,也不必期待好的組織文化的形成。如果組織成員,對自己工作的榮譽感十分低落,變容易因循茍且,任何形之於外的目標與遠景都只是空中樓閣,並淪為不切實際的口號。
  如果能成功將內部的力量結合,下一步才能將內蘊的優良氛圍,展現讓醫療接受者深刻地體會。派奇‧亞當斯,一位美國醫生,在描述醫病關係時如此敘述:「治療應該是充滿愛意的人類互動,不是商業交易行為」,在揮別現實的利害關係後,醫病的關係將變得海闊天空。醫療接受者所寄望的,是更人性的就醫環境,醫師更親切與關心的態度,醫事人員更貼心的服務,更清晰的醫療資訊教育,甚至醫療福利的提供。當醫院中的每一份子都能以人性關懷為出發點,醫病之間的緊張也能成功消弭。當每位醫療接受者,能在每次接受服務時感受到關懷與愛的氛圍,我們的醫療文化就成功的建立了。站在和諧的醫療文化上,我們與醫療接受者之間的關係就近了一些,對醫療照護品質的提昇,也邁進了一大步。
  在朝向以人為本的醫療環境的路上,我們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儘管醫學發展日新月異,我們對生命的尊重與謙卑,理應恆久不變。所以多一份對自我角色的尊重,多一份對人的關懷,多一些微笑,讓我們的醫療環境中充滿和諧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