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臟病患的腎性貧血
腎性貧血的定義是指因為腎臟功能損害而引起的貧血,通常腎性貧血的嚴重度也和腎功能損害的程度呈正相關。通常在第四期慢性腎臟病患者,如果沒有特定引發貧血的原因時,就很有可能是腎性貧血。事實上,非常高比例尚未透析的第五期慢性腎臟病患,都有腎性貧血的問題。剛開始接受透析治療的第五期慢性腎臟病患者,則有超過八成以上有腎性貧血。
腎性貧血的成因
腎性貧血的成因包括:紅血球生成減少、紅血球破壞增多,以及出血機會增加等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產量減少。紅血球生成素的功能,是刺激骨髓產生紅血球。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紅血球生成素是由腎臟製造,其餘則是在肝臟產生。在非慢性腎臟病的患者發生貧血時,健康的腎臟會感受到缺氧,刺激腎細胞製造,並分泌紅血球生成素,促使紅血球前驅細胞增生、分化,以製造更多紅血球,進而增加氧氣的供應。但是慢性腎臟病患者發生貧血時,腎臟卻無法產生足夠的紅血球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以改善貧血。除了缺乏紅血球生成素之外,造成慢性腎臟病患者貧血的其他常見因素,還包括其他因子(如:表一)。
腎性貧血的症狀與診斷
腎性貧血的症狀是因為紅血球輸送氧氣減少,導致組織缺氧現象和代償性的心輸出量增加所引起。最常見的症狀包括:頭暈、目眩、易感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睡眠障礙、怕冷、頭痛、食慾變差、活動(如:走路、爬樓梯)時出現心悸、運動能力減少、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難等。
一般診斷貧血的方法,是測量血液中血紅素及紅血球的數目。為了作出正確的鑑別診斷,慢性腎臟病患者發生貧血時,檢查的項目除了一般血液常規(血球容積、血色素、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之外,還要包括網狀紅血球(Reticulocyte)數量、體內鐵質的含量及糞便的潛血反應。診斷鐵質缺乏常用的指標有:血清鐵、總鐵結合力(Total iron-binding capacity, TIBC)、運鐵蛋白飽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 TSAT )、和血清儲鐵蛋白。
腎性貧血的治療
慢性腎臟病患者發生貧血時,需仔細鑑別診斷貧血的原因,再開始進行治療。一般常用於治療慢性腎臟病患者貧血的方法包括:注射合成型紅血球生成素、補充鐵劑和輸血等。
* 注射合成紅血球生成素
因為慢性腎臟病患者無法分泌足夠的紅血球生成素,所以須要額外補充。西元1985年,Eschbach等人利用基因重組的方法,製造出人工合成的紅血球生成素,讓慢性腎臟病患者,脫離了反覆接受輸血的夢魘,並且使透析患者的血色素值恢復到接近正常。因為療效好、副作用又少,人工合成紅血球生成素的注射,已經是腎性貧血的標準治療方法。
* 鐵劑
紅血球生成素的主要作用是,刺激骨髓的紅血球前驅細胞增生、分化,不過前提是必須有充足的原料來製造紅血球,如:鐵質、維生素(B12、B6、C)、葉酸等。慢性腎臟病患,因為胃口不好,鐵的攝取減少,而且常常因為使用磷離子結合劑,而減少鐵質的吸收。因此在腎性貧血的病患,開始接受合成紅血球生成素的治療之前,必須先確定有無鐵質缺乏。鐵質補充足夠時,常常可以降低合成紅血球生成素的用量。
* 輸血與其他治療方法
在合成的紅血球生成素還沒有上市以前,輸血一直是治療腎性貧血的最主要方法。但是過度的輸血,卻也造成很多透析患者產生鐵質過量或C型肝炎等感染的問題。急性失血或嚴重貧血時,可以給予輸血治療。其他慢性腎性貧血,在未補充足夠的紅血球生成素和鐵劑之前,如果直接先給予輸血治療就是不正確的。
其它輔助性的方法,包括: (一) 維生素C:因為維生素C可以增加鐵質的吸收和增進鐵質在紅血球的利用,有學者提出可以把維生素C當作腎性貧血的輔助治療方法。 (二) 左旋肉鹼(L-carnitine):左旋肉鹼可以穩定紅血球的細胞膜,以延長紅血球的壽命。慢性腎臟病患,可能因為飲食不均衡、腎臟的合成受損等因素,造成左旋肉鹼的缺乏。 (三) 維生素E:因為腎性貧血、鐵質治療和發炎反應都與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有關,就有學者提出以抗氧化劑,如:維生素E,作為來腎性貧血的輔助療法。
結語
慢性腎臟病患者隨著腎功能衰退,會有許多合併症,貧血是其中之一。貧血不僅影響病患的認知、工作表現,也可能造成心臟負荷增加,進而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積極使用合成紅血球生成素治療腎性貧血,可以改善生活品質,增加食慾,疲倦感明顯減少,左心室肥厚現象減少,部份慢性腎臟病婦女的月經也可能會恢復正常。因此,治療腎性貧血,是慢性腎臟病照護上非常重要的一環。
表一 、造成慢性腎臟病患者貧血的其他常見因素
1. 鐵質缺乏
2. 腎性骨病變(副甲狀腺功能亢進、骨軟化或鋁中毒)
3. 慢性感染或炎症反應
4. 營養不良
5. 血液在透析中流失(血液透析病患)
6. 血液由腸道流失
7. 葉酸及維他命缺乏
8. 體內尿毒素增高會抑制骨髓造血,引發溶血,使紅血球的壽命減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