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表無傷口之『經口內視鏡幽門肌肉切開術』治療難治性胃部輕癱

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 鍾承軒主任  

體表無傷口之『經口內視鏡幽門肌肉切開術』治療難治性胃部輕癱 (相關圖片)        康的人經口進食後,經由內臟自主神經系統發號施令,來調節胃底、體部與幽門部的肌肉做有順序波動性地收縮,以順利將消化過的食物推入十二指腸進一步消化與吸收,而「胃輕癱(Gastroparesis)」(如:圖一)則是在胃以及十二指腸沒有器質性阻塞的狀況下,胃的排空收縮功能因為某些疾病而發生障礙,且伴隨胃的出口幽門括約肌痙攣收縮,以致於食物排空時間延長。

胃輕癱的症狀
        臨床上胃輕癱會造成上腹脹痛、食慾降低、飯後噁心吐出半消化過的食物或嚴重乾嘔的症狀。常見的原因包括:外科手術後(迷走神經切除或受損、局部胃切除)、中樞神經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腦中風、帕金森氏症)、內分泌疾病(甲狀腺功能障礙、糖尿病)、發炎性疾病(硬皮症、皮肌炎、紅斑性狼瘡)、藥物等等,常常造成患者無法進食而營養不良,需要長期靠靜脈注射營養補充;胃輕癱的診斷,除了患者有上述原因慢性疾病以外,可以利用胃部核醫攝影(Gastric scintigraphy)以及上消化道鋇劑X光攝影(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barium study)來輔助診斷。

       在治療方針上,首先嘗試調整飲食內容物以及給予促腸胃蠕動藥物,然而有部分難治性(refractory)胃輕癱患者對於上述治療反應不佳,需要接受侵入性外科手術,在胃壁外層置放電極片刺激,或是胃幽門肌肉切開術,甚至需做胃繞道手術來加速胃的食物排空,近年來隨著內視鏡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許多需要外科處理的疾病,都有機會經口或肛門來做體表無傷口之微創治療。

胃輕癱的內視鏡治療
        也可以利用一般胃鏡經口做胃幽門肌肉切開術,來緩解胃出口幽門括約肌痙攣收縮造成胃排空受阻,根據醫學研究文獻報導,此技術治療胃輕癱的症狀緩解率可達70-80%,而併發症可能有胃穿孔出血或是腹膜炎的現象,其發生率低通常小於10%,亞東紀念醫院為了改善患者生活品質致力於微創手術治療許多疾病,也首創台灣利用「經口內視鏡幽門肌肉切開術(Peroral Endoscopic Pyloromyotomy)」治療難治性胃輕癱的第一個成功案例。

       患者為43歲第二型糖尿病女性,由於糖尿病控制不佳以致於腎臟功能以及視網膜病變,長期需要洗腎與胰島素治療,此外,由於長期高血糖造成支配胃蠕動的內臟自主神經受損,長年飽受飯後嘔吐、嚴重腹脹及乾嘔之苦,甚至數次需要住院施打營養點滴與止吐針,胃核醫攝影發現胃的排空半衰期竟然長達219分鐘(正常小於85分鐘)且排空率只有14%,考量患者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以及生活品質營養狀況每況愈下,因此決定施作「經口內視鏡幽門肌肉切開術」(圖二),患者在術後第二天即開始由口進食且胃輕癱相關症狀也明顯改善,完全沒有術後不適或併發症發生,終於又可以恢復享受健康美食的生活。


體表無傷口之『經口內視鏡幽門肌肉切開術』治療難治性胃部輕癱 (相關圖片)

 

 

 

 

圖一、
健康的胃(左圖),在推擠消化過的食物過程中,下食道括約肌會關閉,胃幽門括約肌鬆弛,再加上胃體部與幽門部平滑肌群的規律性收縮,讓食團順利向十二指腸前進。胃輕癱患者(右圖)的胃體部及幽門平滑肌無法規律性地收縮,再加上胃幽門括約肌痙攣收縮,以致於胃內消化過的食物以及胃酸分泌液鬱積無法排空。

 

體表無傷口之『經口內視鏡幽門肌肉切開術』治療難治性胃部輕癱 (相關圖片) 

 

 

 


圖二、(A)術前胃幽門括約肌痙攣收縮以致胃出口狹窄;(B)胃幽門黏膜下注射溶液分離分離黏膜層與黏膜下層組織;(C)內視鏡電刀切開黏膜層;(D-E)內視鏡鑽入黏膜下層製造通道通往胃幽門括約肌;(F-G)內視鏡竟黏膜下通道到達胃幽門括約肌;(H-J)內視鏡電刀切開胃幽門括約肌層;(K)內視鏡夾關閉黏膜層入口;(L)術後胃幽門括約肌鬆弛狀胃出口打開。

 

體表無傷口之『經口內視鏡幽門肌肉切開術』治療難治性胃部輕癱 (相關圖片)

 


2018-9-12『經口內視鏡幽門肌肉切開術』治療難治性胃部輕癱記者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