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依行政院衛生署民國95年的資料顯示,意外傷害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位,頭部外傷又佔意外傷害的一半。因頭部外傷就診的患者中約有66%至84%是輕度頭部外傷。近來交通意外引起的嚴重頭部外傷之病例顯著減少,然而,輕度頭部外傷卻相對增加。除交通事故,還是會有一些因工作或其他意外引起的頭部外傷。
二、輕度頭部外傷的定義
  輕度頭部外傷的定義各有不同,一般指的是頭部受鈍挫傷後患者有15分鐘以內的意識喪失,或/且 有一小時以內的創傷後記憶喪失,同時到急診時患者的神智正常或有輕度的改變。有些文章指輕度頭部外傷是昏迷指數(GCS)為13-15分,有些學者則認為是GCS 14至15分。
三、輕度頭部外傷的症狀
  每個輕度頭部外傷患者的症狀略有不同。剛受傷後,有些病患神智仍然陷在迷迷糊糊的狀態中,甚至對於撞擊時所發生過的一段經歷完全遺忘。有些症狀可以馬上復原。有些症狀可以於損傷幾天或幾週後才產生,有些亦可以持續數小時至數月以上不等。受傷後,會出現一個或數個以下的症狀: 
* 輕度至中度的頭痛。 
* 頭暈或頭重腳輕。 
* 噁心或嘔吐。 
* 情緒改變(如感到不安、憂鬱、沮喪或易怒)。 
* 不容易思考,注意力不能集中,判斷力、記憶力減退。
* 耳鳴。 
* 疲憊或虛弱。 
* 睡眠型態改變(你可能睡眠較平日更久或入睡困難)。
  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可由極輕微,到明顯到足以影響病人本身及他人。這些症狀大部份在一個月內會改善許多,但有一部份病人的症狀會延續很久,造成長期的痛苦,有時候在婚姻、職業、社交生活及經濟穩定度,可能會有明顯且具毀滅性的負面影響。然而這些病人可能被告知一切都是正常的,一些對於心智功能的標準測試,無法很好的偵測出這些輕微但「毀滅性」的改變,而且幾乎所有的腦部造影(核磁共振及電腦斷層)也都會是正常的。有人認為這些病人的症狀可能是心理因素所導致,或是這些人可能在尋求某種不用回去上班的理由,或是他們試圖從保險公司得到理賠。這些評論事實上並沒有什麼根據。
四、輕度頭部外傷就醫的適應症
  輕度頭部受傷常有頭痛或暈眩。有些受到嚴重傷害的患者自以為是一個輕微的損傷,所以病患不一定會在創傷時就醫求治。有些病患一開始症狀輕微,回家後家人便掉以輕心,沒有注意到病患神智的變化。因此頭部受傷後,觀察症狀的改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有一個或數個以下的症狀,你屬於高危險性輕度頭部外傷:
o 昏迷指數14 或 15 分,有顱骨骨折或有神經學缺失症狀。
o 有多重外傷。
o 最近曾有頭部外傷或腦震盪。
o 有凝血病變病史、或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製劑。
o 以前腦部開過刀、有癲癇病史。
o 有其他神經系統(腦)的問題。 
o 走路困難,或經常摔跤。
o 受虐兒 <2 歲以下、年紀超過 60 歲以上。
o 活躍於高碰撞的運動,如足球或橄欖球。 
2、 如果您有任何以下的症狀,打電話給你的家庭照顧者: 
o 比平時難以喚醒。 
o 在受傷的最初幾天之後,症狀惡化。 
o 產生新的劇烈頭痛,或原有頭痛加劇。 
3、如果您出現下列症狀則需緊急就醫: 
o 不停或強烈嘔吐。 
o 意識越來越混亂或個性改變。 
o 耳朵或鼻子有血或液體流出來。 
o 不知道身在何處,或不認得您所熟悉的人。 
o 視覺障礙(模糊或復視)。 
o 語言變得吞吞吐吐或混淆。
o 手臂或腿部無力,失去感覺,或協調困難(平衡與運動)。
o 突發性抽筋。
o 呼吸型態改變。
o 無法被喚醒。
五、輕度頭部外傷的照顧與治療
  通常輕微頭部受傷不需任何處理。.最重要的事是觀察有無更嚴重的症狀產生。
* 患者需安靜休養,環境避免吵雜,臥床休息以枕頭將頭部墊高。
* 不可過度用腦:例如長時間看報紙、電視等,日常活動量或工作需按醫師指示漸進增加。
* 頭部撞擊可能造成瘀傷、腫脹(皮下血腫)、或頭皮的撕裂傷。皮下血腫很痛,但會自行吸收,千萬不要去揉它,否則血塊會變大,血腫變軟後也不宜去抽取它,這樣會增加感染化膿的機會。急性期可以用冰敷減少疼痛和腫脹,最好是在受傷後24至48小時內敷用,兩天過後改採熱敷。不要用冰塊直接敷於肌膚上,或時間超過20分鐘。頭皮開放性傷口的處理則是要適當清創及縫合止血。
* 如果家庭醫師同意的話,可以用scanol或ibuprofen治療頭痛或頸部疼痛。
* 短時間內,絕對避免另外一次的頭部受傷。每增加一次頭部受傷,越會增加症狀不易治癒的風險,這些包括協調不良,或思維困難或注意力不易集中。反覆頭部受傷,可危及生命。
* 盡量避免參與容易造成頭部撞擊的運動。
* 頭部受傷後,腦部有再出血、水腫和腦積水的可能,但距離受傷時間愈久此可能性愈低,因此居家休養時,需隨時有朋友或家庭成員陪伴照顧並注意觀察病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