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
 蔡先生年約65歲,兩個月前發生車禍,當時無明顯頭部外傷,但身上多處骨折,住院經骨科手術後約兩週後出院,返家後時常感頭暈、頭痛不適,且症狀越來越明顯,甚至看東西出現另一個影子,右側手腳也越來越沒力量,經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左側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立刻安排住院開刀引流出血水,術後狀況良好,現於門診持續追蹤。
二、定義 
 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以老年人最常見,平均發生年齡約63歲。不到50%的病人能確定有明顯的頭部外傷病史,其他的危險因子包含酗酒、癲癇、接受過腦室腹腔引流手術、凝血功能異常及時常跌倒之病人等(如中風後一邊肢體無力)。約有20-25%的病患會有兩側的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此病兆開始因腦部組織受傷,腦脊髓液滲漏至硬腦膜下腔或小血管破裂產生微量硬腦膜下腔出血,隨著時間在血塊周圍形成被膜。被膜有豐富之血管增生且血球不斷滲進被膜內,造成被膜內外滲透壓的差異,進而引入腦脊髓液,使得血水逐漸變厚而對腦部產生壓迫症狀。
三、臨床症狀
 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之病患可能出現的症狀為:頭痛、意識不清、言語異常、精神狀態改變或有類似中風之症狀。其症狀之發生為慢慢進行而非立即出現,其他症狀尚有昏迷、半側癱瘓、癲癇等。而老年人常以一些精神症狀如性格改變、無力氣、記憶力降低等來表現,易被忽視,應特別注意。
四、診斷 
 一般以病史、症狀加上電腦斷層掃瞄,即可加以診斷。電腦斷層上顯示硬腦膜下腔有新月型的高中低密度物質(箭頭處),即表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
       
五、治療 
    治療包含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包含使用抗癲癇藥物、高張利尿劑溶液及治療有凝血異常之問題。症狀不明顯且斷層攝影上看起來血水對腦的壓迫不厲害,可臥床休息待血水自行吸收。若症狀厲害且血水對腦的壓迫明顯,則以手術治療。手術之方法為:在頭骨上鑽一到二小孔並剪開硬腦膜,使血水流出,並置放一引流管。術後病人應平躺至引流管拔除後才可坐起或下床。若為復發性出血且有較複雜之被膜形成,則有可能需行較大範圍之開顱手術取出血水及被膜。
六、預後
 根據統計只要移除約百分之20的血水就可將硬腦膜下腔的壓力降至零左右,如此就可明顯改善症狀。所以雖然有些患者追蹤電腦斷層仍有殘餘硬腦膜下腔之血水,但不一定會有症狀,也不需要手術處理。一般術後預後不錯,百分之八十的病人可回復至正常之功能,死亡率小於百分之一,其預後主要與開刀前病人的狀況有關。其合併症在老年人較易發生,主要為癲癇、腦出血、復發性硬腦膜下腔積血及硬腦膜下腔膿瘍等。 
七、結語 
 一、輕微頭部外傷後數週到數月,若有意識欠清、言語異常、頭痛或手腳無力等症狀,需到醫院就診,以排除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之可能。不可當成退化或精神異常而忽略之。
    二、年紀大、酗酒、服用抗凝血劑及血液疾病等,為慢性硬腦膜下腔出血之危險因子,除應儘量避免頭部外傷之外,更應在有症狀產生時迅速就醫以免延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