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懷孕期間、生產前後的潛在殺手 「深部靜脈栓塞」與「肺栓塞」

心臟血管外科 陳哲伸醫師  

懷孕期間、生產前後的潛在殺手    「深部靜脈栓塞」與「肺栓塞」(相關圖片)   接新生命的到來,是多麼令人期待的事!現代醫學發達,懷孕與生產的過程已經相當安全,但還是有一些潛在的「致命性」風險,必須要由醫護人員、產婦本身、與家人共同留意,才能夠避免。今天的主題:「深部靜脈栓塞」與「肺栓塞」,就是這樣的疾病。
 
 懷孕到了第三期(第六個月~第九個月),由於子宮逐漸增大,對下腔靜脈的壓迫增加(圖一),會導致雙下肢靜脈回流困難,很多懷孕後期的婦女,在久站或久坐後,都會有下肢腫脹的狀況。對於大部分的孕婦而言,這樣的腫脹對身體並不會有傷害,多數人只要抬抬腿,腫脹就會得到改善。但少部分孕婦,當靜脈血流過於緩慢時,便會有血栓在下肢的深部靜脈內形成。這些血栓一旦形成,會讓下肢血液從「較難回流」變成「無法回流」,於是腿部更形腫脹。這樣的腫脹,不像一般的水腫,抬腿就可消除。除了腫脹感之外,同時伴隨的症狀包括「痠」與「痛」。由於兩腿「同時」發生血栓的情形較為少見,當孕婦感覺「其中一腳較另外一腳更為不舒服」,而且「和平常的腫脹感覺不同」時,很可能較為不舒服的那一側已經產生了「深部靜脈栓塞」。

懷孕期間、生產前後的潛在殺手    「深部靜脈栓塞」與「肺栓塞」(相關圖片)

 

 

 

 

圖一
藍色處為下腔靜脈,被胎兒壓迫,導致下肢靜脈血回流減慢。由於下腔靜脈較靠身體右側,採左側躺的姿勢,讓子宮往左側偏移,可以減少壓迫。

  深部靜脈內的血塊,除了在腿部造成不適之外,還有一個可怕的、致命性的併發症,那就是「肺栓塞」。生產完之後,下腔靜脈的壓迫解除,懷孕期間鬱滯於下半身的血液會大量流回心臟,這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懷孕期間有深部靜脈栓塞的婦女,在這時候靜脈內的血栓有可能脫落,順著血流經下腔靜脈回到右心房、右心室,然後進入肺動脈(圖二)。當血栓堵塞了肺動脈之後,便產生了這個致命性極高的病:「肺栓塞」。

有兩個現象會使得人的生命受到威脅:

第一、 由於肺動脈被血塊堵住了,右心室努力收縮,卻像撞牆一樣,無法把血液打入肺部,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能產生右心衰竭,危及生命。

第二、 血液無法進入肺動脈,人體所吸入肺部的氧氣便沒有辦法被血液帶走,於是身體組織處於缺氧狀態。程度輕者需要插管使用呼吸器,程度嚴重者甚至有可能要緊急使用葉克膜「氧合器」暫時幫忙,進行心肺支持與氣體交換。

懷孕期間、生產前後的潛在殺手    「深部靜脈栓塞」與「肺栓塞」(相關圖片)

 

 

 

 

 

圖二
下肢靜脈內形成的血塊,在生產後可能脫落,之後順著靜脈血流(如箭頭方向)回到右心,再被右心送出,進入肺動脈。血塊卡住肺動脈,就可能會引起右心衰竭和缺氧等致命性的危險。

  本院在去年(2011)下半年間,接連收治了三位不幸在產後罹患「肺栓塞」的產婦。三位產婦都不是初次生產,其中二位是自然產、一位是剖腹產。生產當日的過程也都尚稱順利,卻在生產「隔日」突然發生呼吸困難、心跳加速的狀況。一位產婦不幸到院前便死亡,沒有救治的機會;另一位產婦在急診使用葉克膜急救,之後使用「血栓溶解劑」將血栓溶解後,成功移除葉克膜,挽回性命;第三位產婦比較幸運,使用氧氣以及抗凝血劑後逐漸穩定,入加護病房觀察後順利出院。

  傳統的觀念常會希望孕婦多休息、少走動,以免「動了胎氣」。但以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少活動將會使更多血液鬱滯在下肢,使靜脈血流進一步減慢,而增加「深部靜脈栓塞」的風險。由於懷孕期間的「深部靜脈栓塞」其後續可能引發致命性的「肺栓塞」,為避免迎接新生命的美事變成憾事,必須小心預防:下肢水腫嚴重的孕婦,靜脈血流較慢,建議除了小腿肌肉要多活動之外,務必穿著「彈性襪」,減低靜脈栓塞的機會。一旦有下肢異常腫脹的現象,務必儘速至心臟血管中心的門診尋求協助。診斷的方式簡單,不具侵襲性,更不會對腹內胎兒有不良影響。只要使用靜脈超音波檢查,即可立刻確診。確診為深部靜脈栓塞者,在懷孕期間就必須開始治療,使用抗凝血劑,減少後續肺栓塞的機會;生產後更必須嚴密監測,以早期發現肺栓塞的跡象。早期發現、早期使用抗凝血劑,將會使這項疾病致命的風險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