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子宮頸癌介紹
子宮頸癌是台灣婦女常見的生殖器官癌症。儘管國健署大力推行子宮頸抹片篩檢,據國健署報告,109年仍有1295例侵襲性癌症發生。由於子宮頸之解剖位置在子宮下端,陰道之上端,在婦產科內診以鴨嘴撐開陰道,即可看到子宮頸,直接作子宮頸抹片檢查,加上子宮頸癌由癌前期進入侵襲性子宮頸癌,往往需要數年時間,所以只要年紀18歲以上有過性接觸之婦女,每年接受子宮頸抹片篩檢,就能在發生侵襲性癌以前診斷出來,而加以及時治療,可達到百分之百的治癒率。從歐美國家近十幾年來的例子,可顯示子宮頸抹片篩檢率普及率越高,則侵襲性子宮頸癌之發生率及子宮頸癌之死亡率即明顯下降。
一、 患病危險因素
依據流行病學研究,罹患子宮頸癌之高危險因素為:低收入者、年紀輕就有性生活、多重性伴侶、多次懷孕、抽煙、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第二型疹病毒感染、出生前接觸到DES及免疫系統受抑制者(HIV),其中最主要病因為感染,其主要感染途徑為性交,人類乳突病毒DNA可在80至100%之子宮頸癌患者中分離出來。
二、 症狀
臨床症狀與臨床分期有直接關聯,癌前期往往無症狀,需靠子宮頸抹片篩檢及進一步陰道鏡檢及切片才可發現。早期之子宮頸癌,由於腫瘤之成長,會出現性交後,月經週期間或經血過多之不正常出血,若此症狀持續兩週以上,則需立即就醫。若腫瘤中心壞死,加上發炎,則會出現惡臭的陰道分泌物。子宮頸癌若進入晚期,則因侵犯到子宮旁之正常組織,骨盆腔神經、外腸骨靜脈、淋巴,甚至壓迫到輸尿管,而出現下腹痛、坐骨神經痛、腰痛、下肢內側水腫及尿路阻塞、尿毒症等症狀。
三、 篩檢及診斷方法
1.子宮頸抹片:採取混有子宮頸細胞之分泌物塗抹於玻片上,經染色處理後,可透過顯微鏡找出有可疑之癌細胞。作抹片前需注意之事項,包括:不要沖洗陰道、不要塞入衛生棉條、前一天不要性交、不要在浴缸裡泡澡、經期時不作檢查;單做一次抹片會有20%左右之陰性比例,可能是因為抹片品質不佳或判讀不佳所引起。現更發展出各種輔助技術,如單層抹片(Thin-Prep),人類乳突病毒監測(HPV test),子宮頸螢光棒(PapSure)來降低為陰性,提高診斷率。
2.陰道鏡檢查:肉眼可見之子宮病灶可直接做切片,至於子宮頸抹片懷疑有惡性細胞,則可利用陰道鏡放大(6至20倍),在明亮及特殊光源下詳細檢查子宮頸,從表皮細胞及血管之變化,直接從可疑病灶做直視切片。
3.子宮頸管內刮除手術:若子宮頸抹片有惡性細胞,而陰道鏡看不出有病變,或會發生惡性變化之轉換帶(Transformation Zone)已內移至子宮頸管內而看不到時,則需做子宮頸管內刮除手術,以檢查子宮頸管內有無病變。
4.子宮頸錐狀切除術:子宮頸錐狀切片出現高度分化異常(high-grade-dysplasia)包括原位腺癌(AIS)、中度癌前病變(CIN 2)、重度癌前病變(CIN 3),或懷疑可能有侵襲性子宮頸癌之情況,而又不能由陰道鏡切片得知時,則需作子宮頸椎狀切除之小手術,以確定診斷。
四、 治療方法
對於子宮頸癌IA至1IA期,可視病人是否有考慮生育情形,切片之病理危險因子及核磁共振影像結果,作保留生育力之子宮頸錐狀切除,根除性子宮頸切除之手術,不能保留生育力之根除性子宮切除,加上骨盆腔淋巴結(前哨淋巴結)或加上主動脈旁淋巴結切除手術,對於IIA期以內做根除性子宮切除後,如果有下列中度危險因子(侵犯超過間質三分之一,微血管淋巴管侵犯,腫瘤直徑大於4公分)兩個或兩個以上,則需加上術後輔助性放射治療,可減少47%之復發率及增加治癒率,對於IIB至IV期以下或IIA以內做根除性子宮切除術後發現有高危險因子(骨盆腔淋巴結轉移、子宮旁組織及手術樣本邊緣有癌細胞者),則可做同步化學放射療法,由1999年至今之系列報告顯示比傳統單獨放射療法,可減少百分之三十至五十之死亡率。至於IVA期,若無侵犯到骨盆腔側壁及主動脈淋巴結,則可考慮做骨盆腔剜除手術。至於IVB期之轉移性子宮頸癌,則以姑息性化學療法及放射療法為主,復發性子宮頸癌,則視其發生位置,以前治療方式,考慮手術、放射療法或姑息性化學療法。
五、 治癒率
一般癌症之治癒率,通常指五年存活率而言。
第一期為80%
第二期為65%
第三期為30%
第四期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