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醫療

除了提供一般兒童消化疾病的診斷與各種治療外,由於分子醫學的進步,我們可提供了新生兒黃疸UGT1A1基因、肥胖兒童及青少年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相關的基因檢測。此外,我們也參與小腸移植病患的團隊照護及進行腸道菌叢的相關研究與分析。

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是台灣新生兒最常見的問題。新生兒非結合型膽紅素升高的黃疸常見的原因如蠶豆症患者是因為溶血而導致未結合型膽紅素的大量生成;另外也可能是代謝膽紅素的基因變異或突變所導致。尿苷雙磷酸葡萄醛酸基轉移酶1A1 (UDP- glucuronosyltransferase 1A 1,簡稱UGT1A1) 基因缺陷可造成新生兒非結合型膽紅素升高。我們在針對新生兒非結合型膽紅素升高的黃疸的個案進行相關研究,發現UGT1A1基因的變異會造成母乳哺育的新生兒容易發生延遲性黃疸。另外,新生兒UGT1A1基因的核苷酸211 [G→A,第71個氨基酸甘胺酸 (glycine) → 精胺酸 (arginine)]變異,是新生兒非結合型膽紅素升高的危險因子。此外,我們也發現在母乳哺育的新生兒若同時有UGT1A1基因的變異及蠶豆症,會有更高的機率會發生非結合型膽紅素升高的黃疸。目前本科有提供新生兒黃疸相關基因的自費檢查。

小腸移植:台灣每年有超過一百個小腸衰竭病人需要全靜脈營養。然而長期的全靜脈營養會引起的諸多併發症容易致死,因此小腸移植就成為這些病人長期存活的唯一選擇。亞東紀念醫院小腸移植團隊在陳芸醫師的帶領下,於2007年成功完成國內第一例的兒童小腸移植。小兒腸胃科持續與小腸移植團隊合作小腸移植病患腸道菌叢的相關研究。我們期望未來除了提供良好的臨床照護外,也要持續相關的研究並跟上世界的腳步,為台灣小腸衰竭病人貢獻一番心力。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在台灣,肥胖兒童及青少年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約20%到25%的台灣肥胖兒童及青少年罹患NAFLD。氧化壓力扮演NAFLD致病的重要角色。膽紅素能抗氧化,而UGT1A1基因變異會影響膽紅素濃度。我們發現UGT1A1*6基因變異是兒童NAFLD的保護性因子[。我們的研究團隊後續也發現另一與氧化壓力有關的Heme oxygenase-1 gene promoter (GT)n重複多形性與NAFLD有關。2008年在NAFLD的全基因掃描研究報告中,我們首度發現PNPLA3 rs73840基因變異在不同種族都會影響NAFLD。PNPLA3蛋白與三酸甘油酯的水解有關。此外,我們也發現帶有PNPLA3 rs738409GG基因型的肥胖兒童增加5.8倍罹患NAFLD的風險。PPARGC1A基因可以製造PGC-1α蛋白,調控粒線體生成、氧化壓力、醣質新生與脂肪合成等。我們的研究發現帶有PPARGC1A rs8192678 risk A allele的肥胖兒童增加罹患NAFLD之風險。近期另一個全基因掃描研究發現NCAN、LYPLAL1、GCKR與PPP1R3B基因變異會增加歐裔成人發生NAFLD之風險,而我們則發現只有GCKR基因變異會影響NAFLD之風險。此外,近年於歐裔白人發現MBOAT7基因變異與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相關,而MBOAT7蛋白會影響細胞磷脂質代謝。但我們的研究卻證實MBOAT7基因變異對於台灣肥胖兒童罹患NAFLD無相關。由於文獻報告上極少有亞洲裔兒童的相關基因資料,因此我們的研究成果對於全球性分析不同種族間發生NAFLD的基因遺傳因子,像是比較西班牙裔、非洲裔、北美或是歐裔白人等,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近年來我們也開始對於這些基因變異的功能進行一些實驗研究。最近細胞自噬作用(autophagy)被發現與肝臟細胞脂質代謝有關,而我們也首度找到細胞自噬基因immunity-related GTPase family M (IRGM)基因的變異會增加罹患NAFLD之風險,並發現降低IRGM表現量會減少肝臟細胞的細胞自噬活性,使得細胞內脂肪泡的數量與大小會顯著增加。最近我們以muramyl dipeptide與其衍生物在肝細胞實驗與小鼠活體試驗證實可改善肝臟脂肪堆積與纖維化程度,此與細胞自噬活化可能有關。迄今,我們的研究成果有助於了解兒童NAFLD的新致病機轉,並可能成為未來潛在之治療新標的。

治療項目

消化系疾病檢查、兒童內視鏡、兒童超音波、兒童消化道生理檢查、非結合型高膽紅素血症(黃疸) UGT1A1基因檢測、兒童青少年肥胖、、生長遲滯(體重過輕)、血脂肪過高、脂肪肝、嬰兒腹絞痛、嬰幼兒腹脹、嘔吐、便秘、急性腸胃炎、各種肝膽疾病

設備/儀器介紹

單位獲獎

  • 2017
亞東小腸移植團隊獲頒兒童醫療貢獻獎之「醫療團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