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衛教資訊

台灣地區頭頸部癌症概況

張証揚醫師

◎前言

頭頸部癌症是指長在耳、鼻(包括鼻腔與鼻竇)、咽喉(包括鼻咽、口咽、下
咽、喉部)、唾液腺以及頸部的惡性腫瘤。在民國80年以前以鼻咽癌發生的病
例最多。但現在因嚼食檳榔的人士增加、年齡層降低, 口腔癌的發生率在過去
的十年已超越了鼻咽癌,成為台灣地區最常見的頭頸部癌症,對國人健康、尤
其是年輕人造成威脅;此外喉癌、口咽癌、以及下咽癌的病例數也日益增多。
以下將對這幾種癌症作一概述。

◎鼻咽癌

鼻咽癌與肝癌並稱台灣的國病。其常見於中國南部沿海省份(如福建、廣東、
廣西以及台灣)、東南亞地區(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的華人),即使移
民至美國加州的華人,仍比當地的分華人族群有較高的發生率。根據86年的衛
生統計發生年齡層最高峰在40到44歲間,男女性比例約為2.7比1。此時正值人
生壯年時期,多是家庭的支柱, 一旦罹病,對社會、經濟、勞力與家庭影響甚
深。
鼻咽癌的危險因子經研究結果分為三項:遺傳因子、環境因素及EBV感染。根據
統計,男性每十萬人罹病在台灣是7.7人、美國0.63人、日本0.27人;即使移居
美國第二代華人也比當地白人發生率高7倍。鼻咽癌患者中,一等親罹患的危險
性是一般人的19.2倍,可見遺傳佔相當重要的角色。再者,過去研究發現,從
小就食用含亞硝酸鹽的醃漬食品比較容易罹病。
最重要的危險因子,莫過於EB病毒感染。過去有很多的研究證實EBV與NPC有極
大的相關。臨床上大部分鼻咽癌患者的EB病毒抗體效價比正常人來的高;而VCA
IgA 以及 Dnase Ab高者,未來發生鼻咽癌的相對危險性近33倍,可見EBV感染
與NPC發生確實高度相關。日後是否可像預防肝癌一樣,發展出抗病毒的疫苗、
來預防鼻咽癌的發生,則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鼻咽癌常見的症狀包括頸部腫塊、痰或鼻涕有血絲、鼻部症狀(鼻塞、膿鼻涕
)、耳部症狀(耳塞、耳鳴、中耳積水)、頭痛(多為單側性)及腦神經症狀
(最常見侵犯第五第六腦神經)。
治療方面,鼻咽癌是屬於放射敏感的腫瘤,對第一、二期的患者治療上也是以
放射線治療為主;對晚期患者(第三、四期)則會加上化學治療(輔助性、引
導性 或同步性)。目前台灣治療的成果相當優異,未來治療的方向,是希望
可以降低放射線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以及對有遠端轉移患者或T4腫瘤提高存
活率。

◎口腔癌

隨著檳榔消耗量越多,可以預見的口腔癌的病例將隨之增多。比較77年與86年
的粗發生率變化,口腔癌的發生率增加了1.73倍。民國80年進入十大癌症發生
率排行榜;在民國83超越鼻咽癌成為最常發生的頭頸癌;民國84年起,取代鼻
咽癌成為頭頸部癌症最常見的死因。
口腔可以直接診視,所以口腔癌是可以早期診斷的!早期的治療3年存活率約72
%。若是晚期(3、4期)則降為60%及30%。食用檳榔人數增加、年齡層也降
低,口腔癌將是(已是)公共衛生重要的議題。
談到口腔癌,首先要知道口腔包括了唇、頰黏膜、上下齒齦、臼齒後三角區、
口腔底部、硬顎與舌前三分之二,由這些部位長出的惡性腫瘤即是口腔癌。大
部分是由黏膜上皮細胞惡化所形成的腫瘤,少部分是由小唾液腺體惡化而成的
腺癌。台灣口腔癌以頰黏膜癌與舌癌最多,其發生和檳榔、抽煙及喝酒高度相
關。過去研究顯示,三種習慣皆有者、比完全沒這些習慣者得到口腔癌危險性
高123倍, 且光是吃檳榔的危險性為28倍,也比同時抽煙喝酒者的22倍為高。

口腔雖是可以直接診視之處,但口腔癌早期往往以不痛的潰瘍或突出的硬塊表
現,由於不痛、所以常被忽略;有時會伴隨頸部淋巴腫塊。所以,發現帶有血
液的唾液或痰、或看到兩週以上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則需求助醫師作
病理組織切片檢查。有時候,在口腔內會看到突起不透明變厚的斑塊,則是白
斑;若是有變薄或略為潰爛的紅色斑塊,便是紅斑;或是見到黏膜下呈現纖維
化,導致牙關緊閉、不易張開嘴,這些都是口腔癌前期的疾病,有較高的機會
轉變成口腔癌,且多發生在嚼食檳榔的族群!
口腔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要的方式。第一期患者作病變處廣泛切除,視病
情需要加作頸部淋巴清除;第二期則作廣泛性切除加上淋巴結切除;第三期必
須廣泛切除腫瘤併施行頸部淋巴廓清術;第四期,如同第三期,但腫瘤範圍可
能較大,需要切除部分臉部皮膚或上下顎骨,切除後需用肌皮瓣或是游離皮瓣
重建。對晚期患者,則可能需接受術後放射線治療。對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或不
適合接受手術的患者,可以考慮合併放射及化學治療的方式。
口腔癌治療後的患者,有15%會出現第二原發腫瘤。曾有研究顯示使用維他命A
酸可以降低第二原發腫瘤的比率。目前正從事這個方面的臨床研究,期望能對
口腔癌的預防有所幫助。

◎喉癌

根據癌症登記,幾年以來,發生率僅次於口腔癌以及鼻咽癌,居第三位。男性
佔大多數,男女比例約14比1,原因與喉癌的主要的危險因子-吸煙-相關;而男
性抽煙比女性多。
喉部依解剖構造,區分成聲門、上聲門、下聲門,喉癌有8成是發生在聲門、近
2成發生在上聲門、單純下聲門癌則非常少見。腫瘤細胞型態,絕大多數為鱗狀
上皮癌。聲門區的喉癌,聲音功能很早期就受到影響,隨著腫瘤成長,往上會
擴散到假聲帶或會厭,往下會延伸到下聲門。聲門區的淋巴管分布相對稀少,
所以若是腫瘤侷限於此,並不易有淋巴或遠處轉移;但若是擴散到上下聲門,
此區域的淋巴回流系統豐富,相對轉移機會高。
至於對喉癌治療方式,由於喉部具有發生呼吸以及保護氣道的功能,治療上也
希望儘可能的保有這些功能。對早期放射線治療效果良好。治療後喉部功能仍
能保持不錯,對較晚期患者則依範圍大小,可以施行程度不一的手術。當然切
除的範圍越大,原有的功能就越不易保存。
從77年到86年喉癌的粗發生率仍緩步增加,雖佔頭頸癌比例不高,不過吸煙似
乎是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此外女性吸煙人口上升,相對喉癌的發生病例也上升
,值得注意。若長期有吸煙習慣的人、聲音沙啞超過一個月,應小心是否有喉
癌的發生,盡快到耳鼻喉科醫師接受診療。

◎下咽癌與口咽癌

這兩種癌症分別佔頭頸癌病例第4與5位,9成以上是來自黏膜上皮的鱗狀細胞癌
,好發於50歲到70歲的男性,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為喝酒,若合併有抽煙危險性
更增加。
此二類癌症初期症狀不明顯,病灶也不易自行察覺,發現時多是較晚期。較大
的腫瘤會引起吞嚥困難,影響發聲、甚至呼吸,患者也可能有牽涉性耳痛,或
是痰中帶血。再者,下咽與口咽部淋巴系統豐富,所以容易有頸部淋巴結的擴
散,且雙側出現機會也不小。
治療上早期的口咽癌可以用放射線治療或合併化學治療,晚期者對放射治療反
應不佳,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並加上術後放射線治療。而下咽癌治療一般以
手術為主,範圍比較侷限的,可採部分咽喉切除,呼吸以及發聲功能仍可保留
。但如前所述,下咽癌發現時很多是晚期,多需行全喉切除術,再加上術後放
射治療。 最近國內外許多中心嘗試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治療方式,期望能夠治
療兼能保留喉部功能,成果各家報告不一,這部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釐清。

◎唾液腺癌

人體的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頷腺、舌下腺與其他分布於口腔鼻、咽、喉的小唾
液腺。起源於唾液腺的腫瘤大部分為良性,尤以生長在腮腺最常見。仍有一小
部份是惡性的腫瘤,也多出現在腮腺。目前對其危險因子不多,仍無法以目前
醫學知識解釋,因此也沒有很好的預防方法。臨床上可見在臉頰、下頷或口腔
中出現無痛有彈性的腫塊,且會與鄰近軟組織沾黏。腮腺癌可能侵犯顏面神經
而有面神經麻痺現象。
治療上仍以手術治療無主,有時需合併同側的頸部淋巴切除。對於高惡性程度
的癌細胞,則需加上術後的放射線治療。同樣的,預後也與腫瘤細胞的惡性度
有關。

◎鼻、鼻竇與耳癌

相對於前述幾種癌症,這三類的腫瘤較為少見,幾年來的發生率也並無大的變
化、 也沒有明顯的危險因子。國外研究曾報告柚木工人有較高的鼻竇癌的危險
性。需注意的是,耳癌的症狀有時與慢性中耳炎相似,有時候被當成後者治療
,故不易治癒的耳漏或帶血絲分泌物,需考慮有耳癌的可能性,而非一般的中
耳炎。
對鼻、鼻竇癌治療還是以手術切除。手術範圍端視腫瘤範圍,有時甚至需要犧
牲眼球。日本一些研究,以動脈內注射化學藥物合併放射治療,初步報告效果
不錯。而耳癌治療也是以手術為主,合併術後的放射治療,有時需同時將腮腺
切除。

◎結論

台灣地區頭頸部癌症的粗發生率,在過去十年間幾乎暴增一倍有餘,增加的病
例以男性病例為主,並以口腔癌為多數。在台灣因為種種因素無法根除檳榔,
使得嚼食檳榔人口漸增,得到相關癌症的病例,尤其是口腔癌,一定是愈來愈
多。除了治療方式的再精進,實有必要衛生當局,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防治措
施,使檳榔、香煙的危害降低,對社會的影響力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