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醫療
◆下鼻甲微創手術
減少下鼻甲體積的手術有幾纇:一、傳統的下鼻甲黏膜下電燒灼術,但其缺點為傷口結痂時間較久,因此目前很少採用。二、用二氧化碳或綠光雷射來燒灼下鼻甲黏膜,但因雷射深度有限,黏膜仍可能增厚,而使鼻塞容易復發而降低了它的接受度。三、利用無線電波探針造成下鼻甲體積減少,雖有結痂少的優點也因為復發率高而效果不彰。採用電燒、二氧化碳雷射或無線電波來治療鼻塞仍有其盲點存在,因當下鼻甲骨肥厚時,採行上述方式,並無法明顯減少下鼻甲的體積,此時則需以傳統手術將下鼻甲黏膜及鼻甲骨直接予以修剪,來減少其體積,但其缺點為病人必須住院治療,術後並需填塞鼻部以止血,且術中及術後皆較為疼痛。
本科由國外引進一項治療鼻塞的新利器,即所謂的下鼻甲微創性整型術。此項手術是將下鼻甲作一小切口,採用新式的「微創」手術器械,以動力微創旋轉刀片及鑽頭,利用漸進式的方式,精準地減少下鼻甲的體積,同時完整地保留其全部黏膜。其設計的原理有點像電動刮鬍刀,利用快速旋轉的小刀片,將下鼻甲黏膜下絞碎成小碎塊,然後配合即時的抽吸將小碎塊吸除乾淨,就如抽脂一般,同時可利用削骨鑽頭將甲骨的體積縮小,術中出血很少,約二十分鐘左右即可完成手術,術後並不需要住院,且幾乎無痛,在門診即可施行。目前在台灣接受此項手術約千人,研究成果也刊載於國際醫學期刊。
◆微創性腺樣體切除術與微創性顎咽整型術
此項手術是採用新式的微創手術器械,以動力微創旋轉刀片及鑽頭,利用漸進式的方式,精準地減少軟顎的體積,術中出血減少,術後傷口復原較快,癒合較佳,為治療打鼾值得採行的手術方法之一。
此微創手術方式也被應用於小兒打鼾的治療,小兒打鼾的成因與成年人不太相同,常常是因為腺樣體增生與扁桃腺肥大造成,傳統手術使用刮杓由於體積較大,多配合反射鏡使用,因此精準度差,容易造成傷口過深引發術後出血,更因刮杓有死角,因此不容易完全切除,有時候會引起復發。本科藉由內視鏡的監控配合新式的腺樣體微創手術能精準的切除病灶,縮短手術時間,更可避免傷口過深傷及肌肉層,可大幅減少術後的出血,降低術後的疼痛,是治療小兒鼻塞打鼾的一大利器。
◆頭頸軟組織超音波
美國紐約Hayes E. Martin醫師是第一個進行頸部腫塊細針穿刺檢查的人,在1923年到1924年,他當住院醫師時,對一個陰囊癌胸腔轉移的病人,在死亡後進行胸腔的腫瘤穿刺,證實為鱗狀上皮癌,當年還被主治醫師斥責,但目前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已是檢查頸部腫塊的常規。
亞東耳鼻喉科自廖立人醫師於2007年7月5日為第一名甲狀腺結節的女性病人進行頭頸軟組織超音波與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至今已有7年的歷史,目前已經為超過八千名病患進行過相關檢查,後續也有羅武嘉、林俊志醫師投入頭頸軟組織超音波的研究服務,在學術論文方面我們團隊也發表超過10篇以上的相關論文,更希望未來推廣頭頸軟組織超音波檢查,成為耳鼻喉科醫師的另一個常用武器。
◆冷觸汽化扁桃腺切除手術
傳統的手術切除扁桃腺會使用電燒刀,病人常常術後一個星期會痛到無法進食也不想講話,疼痛感亦長達二個星期,因此是個相當痛苦的手術。冷觸軟組織氣化儀(Coblation)這個嶄新的手術器械,自2001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 通過使用於扁桃腺切除手術以來,在國外已經廣為使用,可以取代傳統電燒刀,對組織進行切除以及止血的步驟,其特點在使用生理食鹽水做為介質,利用雙極高週波(Radiofrequency)能量將生理食鹽水解離,藉由鈉離子傳遞能量到接觸的組織,將分子之間的鏈結打破,而移除組織,因並不直接接觸組織,不會有傳統電燒刀的熱傷害缺點。
冷觸軟組織氣化儀的最大好處是不會有傳統電燒刀的熱傷害,其作用的溫度只有攝氏40-70度,與傳統電燒刀的攝氏300-600度有相當大的差別,所以手術後傷口的疼痛感非常小,與使用傳統電燒刀的疼痛差別很大。除了用於組織切割外,冷觸軟組織氣化儀還可同時用於止血的動作,因此可以縮短開刀的時間與出血量。
◆門診咽喉手術 (office-based laryngeal procedure)
早期在全身麻醉尚未普遍之時,耳鼻喉科的前輩們多以局部麻醉下進行咽喉之手術,而後治療趨勢逐漸以全身麻醉下之顯微手術為首選。隨著內視鏡科技的進步,與醫療成本概念抬頭之趨勢下,近年來學界已逐漸重新審視門診咽喉手術(office-based laryngeal procedures)之臨床應用。本科自王棨德醫師赴美進修回國後,於2009年起開始著手發展,近年來已成功發展多項門診手術,如聲帶內類固醇注射做為良性聲帶病變(如結節、息肉、囊腫)之替代性療法、經鼻內視鏡進行聲帶注射之改良模式、532奈米雷射輔助內視鏡聲帶息肉夾除術、交聯豬隻膠原蛋白與玻尿酸於修補聲門間隙等,迄今已完成逾500例,並發表多篇論文於SCI期刊。
◆鼻竇內視鏡導航手術及微創水刀
爲了讓執刀的醫師確認鼻腔內病變的位置,近年來,先進國家已發展出利用類似行車衛星導航的原理,應用在鼻竇手術上,藉由精密的儀器在術中建立3D立體定位,與電腦斷層掃描做結合,病患只需於手術前,在病人頭上束上綁帶,上面固定導航參考基準感應器,完成註冊,此流程只需花上數分鐘即可導航。此項技術除了有助於移除所有發炎病灶以外,更可避免傷及重要的構造,如神經、血管等,以避免術後視神經傷害,眼眶血腫,腦脊髓液滲漏等併發症。該技術在治療鼻竇炎之外,對於前顱底腫瘤、鼻腔內腫瘤切除,以及腦脊髓液滲漏的修補等手術,更突顯其精確定位的優勢。
電磁式「鼻竇導航系統」的功能,就是在微創手術中輔助醫師,讓執刀醫師透過內視鏡看到患者鼻腔內的「實境」之餘,可以擁有「手術刀行進路線導航系統」,精確移除所有阻塞及發炎處,並保留正常組織及減少術中出血。亞東醫院是國內第一家引進這套系統的醫院,臨床使用以來成效良好,已爲鼻竇微創手術的改良再往前推進一大步。
近幾年開發的鼻竇微創水刀前端是一組軟質沖吸頭,可噴出強力水柱,同時吸走沖洗完成的水流,保持手術視野清晰,確保可以確實清洗。手術醫師可以透過內視鏡觀察水刀的位置,即時調整水刀頭的角度,進行360度沖洗;水刀後端是接上一大袋沖洗用食鹽水,醫師只須按下電動扳機,水柱則可源源不絕噴向待清理的角落,能非常有效的清除鼻竇內各個角落的黴菌塊以及黏膜表面的黴菌,原理雖然簡單,但卻是治療效果上的一大突破,可以縮短手術的時間並能增加黴菌的清除率,可降低以後的復發率,是黴菌性鼻竇炎患者的一大福音。
◆達文西機器手臂
西元1942年,科幻小說家Robert A. Heinlein在書中提出了機械人手臂的想法;西元1980年代,機器人手臂已經被創造出來用在深海執行探勘以及挖掘的工作;西元1990年代,它已被試著運用在戰場上為前線受傷的士兵進行遠距的手術醫療;目前所使用的機器人手臂手術稱作「達文西手術系統」,它的命名是以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的李奧納多‧達文西來命名。本科自羅武嘉醫師赴美進修回國後開始著手發展,它最主要的應用為經口之上消化呼吸道的疾病手術(TORS, transoral robotic surgery),可用於口咽、下咽、喉部及鼻咽腫瘤切除。過去這些部位由於較深入,傳統手術視野不夠清楚,要進行這些部位的手術往往需要切開很遠的正常組織以達到病灶,因此會有較大的傷害。目前也開始應用於阻塞性呼吸中止症的患者身上進行舌根體微創切除,已經有文獻顯示單單進行舌根體切除可有效讓呼吸中止的次數平均減少六成並且成效優於現行的舌根部紅外射頻燒灼手術。希望未來機器手臂手術的設備更為精巧並且價格能更親民,成為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的一大幫手。
◆「電漿刀」進行扁桃腺切除手術以及腺樣體切除手術、「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進行扁桃腺切除手術
從2008年起,我們除了使用冷觸軟組織氣化儀(Coblation)作為扁桃腺切除手術的新利器,更於近年,參考國外臨床經驗,引進「電漿刀」及原應用於他類手術中的「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作為扁桃腺手術的新利器。
這些新型器械使用在扁桃腺手術中,不僅能降低術中出血,更能減少術後疼痛感。尤其在使用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時,能以幾乎不出血的方式完成,減少手術時間並減少患者術後疼痛的機率。
電漿刀原理類似於電燒刀,但它產生的溫度傷害卻比一般傳統電燒刀還要低。原理是利用無線電波射頻能量產生的雙極電流,在相對低溫下,促使扁桃腺組織內的分子鍵結斷裂,呈現比液體分子還小的電漿態,進而溶解組織。除此之外,只要更換刀頭,亦可進行鼻咽部腺樣體切除手術,也能有效降低周邊組織的熱傷害與術中的出血量,讓手術更方便且更快速地安全進行。
而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為1999年開發出來的一種血管結紮工具,目前已廣泛使用於外科手術,包含直腸外科、一般外科以及頭頸癌手術等等,基本運作技術包含阻抗偵測回饋系統,能迅速將血管壁中的彈性纖維及膠原蛋白融合並重組,以達到結紮血管的效果,此系統能高頻率的偵測組織電阻,因此不會輸出過多能量產生焦炭組織以及周邊組織過多傷害,因此有減少術後疼痛的特性。此外,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Ligasure)已受美國FDA認證能封住直徑7毫米以內的血管,在動物實驗當中以此器械結紮後的血管能承受三倍的正常收縮壓壓力(360毫米汞柱),後續的研究指出使用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Ligasure)進行扁桃腺切除術能有效降低術中出血量,術中出血量少會使手術視野較佳,對主刀醫師判斷手術切面的較有利,進而減少過多周邊組織的破壞,同時也讓手術進行更順利並減少手術時間。
總結以上,電漿刀(PEAK)與利嘉修爾組織凝集器(Ligasure)與傳統手術器械相比在扁桃腺手術中具有減少術中出血量、減少術後疼痛情況並且減少手術時間的特性,對病患及主刀醫師來說都有很大助益。
治療項目
◆耳科及神經耳科:
外耳炎、急慢性中耳炎、顏面神經麻痺、膽脂瘤、耳前廔管、耳廓血腫、耳廓軟骨炎、聽神經瘤、耳鳴、耳聾、眩暈及等。
◆鼻科:
流鼻血、急慢性鼻竇炎、急慢性鼻炎、鼻過敏、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厚等。
◆咽喉科:
上呼吸道感染、扁桃炎、慢性咽喉炎、咽喉異物、聲帶病變(如聲帶結節或息肉)、口腔潰瘍、口腔白斑、即興會厭炎。
◆頭頸部外科:
口腔癌、舌癌、鼻咽癌、口咽癌、喉癌、下咽癌、唾液腺炎等。及各種頭頸部腫瘤,如:腮腺腫瘤癌、下頜腺腫瘤、甲狀腺腫瘤及任何頸部腫塊或囊腫、淋巴腺腫大等。
◆氣管食道:
氣管食道的狹窄或異物梗塞等。
◆小兒耳鼻喉科:
小兒鼻過敏、中耳炎、鼻竇炎、呼吸道異常或感染、先天異常等。
設備/儀器介紹
顏面神經監測系統 廖立人醫師 2024/2/7
◆顏面神經在哪裡?
顏面神經(Facial Nerve)是第七對腦神經(如圖一、二)。左右各一組分別管轄其半邊臉部,主司顏面肌肉的運動,舉凡皺眉、閉眼、微笑等人類特有的表情,都是由顏面神經所支配。 由於病灶位置可能和顏面神經交錯,因此術中多半需要辨認及剝離顏面神經。例如腮腺(耳下腺)腫瘤手術中,有機會接觸或誤傷顏面神經,在此情況下,是有可能面臨神經麻痺的風險。顏面神經麻痺最嚴重在於造成樣貌的改變及雙側臉部表情不對稱。
◆顏面神經監測系說明
什麼是顏面神經監測系統?
顏面神經監測系統(如圖三)是一項在手術中能夠持續監控及偵測顏面神經活動的設備,醫師面對有可能發生面神經麻痺之手術時 ,會使用顏面神經偵測系統,其分為兩部份:1.皮下感應電極及2.探頭(為降低感染及確保精準定位此為單次使用)。
當病人完成全身麻醉後,皮下感應電極會分別置放於臉部相應部位,電極如同針灸一樣是不會造成傷害的,而術中醫師會使用探頭來精準定位及辨認顏面神經的分支,當皮下感應電極接收到電流訊息後,會在儀器上顯示出肌電圖及同步發出聲響提醒,協助醫師在手術中辨認及定位顏面神經的確切分佈,將手術可能產生之併發症風險降至最低。
◆怎樣的手術會使用到顏面神經監測系統?
1.腮腺腫瘤切除
2.聽神經瘤手術
3.膽脂瘤手術
4.人工電子耳植入
5.所有可能接觸顏面神經之手術
◆為什麼需要神經監測系統?
顏面神經的功能精細複雜,分布面積較廣,手術過程中,透過儀器監控神經的活動,提高手術精確性,且能定位神經的確切位置,確保術後面神經功能的完整性。 大幅降低手術風險性及術後併發症的機率!
◆常見問題Q&A
Q:病人術中使用顏面神經監測系統,是否就可以完全避免顏面神經受損的併發症?
A:使用此系統目的為手術中偵測顏面神經,以降低風險。由於腫瘤可能侵犯顏面神經(尤其是惡性腫瘤),故無法保證使用此系統即不會有神經受損的可能。
喉返神經監測系統 廖立人醫師 2024/2/7
◆喉返神經在哪裡?
人體頸頸部左右各有一條喉返神經(見圖一紅框處),其功能在控制聲帶的活動。 甲狀腺位於前頸部且接近氣管與食道,同時也接近喉返神經。喉返神經在頸部下方與甲狀腺距離較遠,當喉返神經往上走時與甲狀腺越來越貼近,進入喉頭時,幾乎與甲狀腺靠在一起,這也就是喉返神經在開刀時最容易傷到的部位。
◆什麼是喉返神經監測系統?
一共分為兩部分: 電極氣管插管及探針 (如圖二)
當病人完成全身麻醉後,帶有特殊設計的電極氣管會放置於喉部,麻醉時插管上的電極會接觸在聲帶上。 氣管插管是所有全身麻醉手術的標準程序,安全性相當高,可以放心。 而術中醫師會使用探針來精準定位及辨認喉返神經的主幹及分支,當神經受到刺激時, 聲帶上的電極會接收到訊號,此訊號同步傳送到儀器上,顯示出肌電圖並發出聲響提醒, 協助醫師在手術中辨認及定位喉返神經的確切分佈,將術後可能產生的併發症風險降低最低。
◆怎樣的手術會使用到喉返神經監測系統?
1. 甲狀腺手術
2. 副甲狀腺手術
3. 所有可能接觸喉返神經部位之手術
上述這些手術,由於病灶位置和喉返神經靠近甚至交錯,因此開刀過程中多半需要辨認及剝離喉返神經,特別是喉返神經構造異常是手術前無法預知之情形,在此情況下,面臨喉返神經麻痺之風險大幅提高。
因此要避免此併發症狀最好的方法為術中常規中找出喉返神經並小心翼翼地分離。術中使用喉返神經偵測系統對較困難的手術尤其有幫助,術中不僅可以定位及確定喉返神經位置,且術中便可知道神經傳導功能正常與否。雖然喉返神經偵測系統不能完全保證不發生神經麻痺,但提供醫師一項可靠的利器,對於神經的保護能夠更周到更安全,提高手術精確性,大幅降低手術風險性及術後併發症的機率!特別是針對較困難的甲狀腺癌、較大腫瘤及再次甲狀腺手術之病患,可運用此偵測系統輔助手術,降低喉返神經受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