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台灣腦中風學會:腦中風後吞嚥障礙照護指引重點整理 
一、前言與定義 
吞嚥是一個需要高度協調的複雜動作,涉及大腦皮質、深部核區及腦幹等多層次神經網路。腦中風是造成吞嚥障礙(Post-stroke dysphagia, PSD)的最主要原因。PSD 不僅影響營養與水分攝取,還會提高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及死亡風險,同時對病人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二、盛行率與危險因子 
研究顯示,急性腦中風患者中 約42%會發生PSD,亞洲地區平均盛行率為 36.3%,但不同文獻報告範圍差異大(8–80%)。 
危險因子包括: 
病人因素:高齡、營養不良、既有功能差、心房顫動、糖尿病、高血壓。 
中風相關:病灶位於腦幹或雙側半球、大範圍中風。 
併發症:早期意識障礙、吸入性肺炎。 
保護因子則為良好的中風前生活功能、小範圍中風及早期吞嚥介入。 
三、預後與併發症 
大部分患者可在數週內改善,但 約11–13%於6個月後仍有吞嚥障礙,其中近80%需要替代性腸道餵食。PSD 會增加死亡率、中風復發率與機構安置需求。早期吞嚥篩檢與介入可顯著降低死亡率、肺炎與住院天數。 
四、吞嚥障礙之篩檢 
國際指引均建議急性中風病人應在進食或服藥前接受吞嚥篩檢: 
SSA(標準吞嚥功能評估量表):分三階段,敏感度97%、特異性90%。 
改良式喝水測試:以冷水測試吞嚥與呼吸協調,評分越高代表吞嚥功能越佳。 
GUSS(吞嚥篩檢):分為間接與直接吞嚥測試,逐步給予不同質地食物。 
建議: 
中風後24小時內由語言治療師或專業人員進行篩檢。 
使用多階段篩檢方式較佳。 
若持續吞嚥障礙,應於7天後或中後期再次評估。 
五、儀器評估 
螢光攝影吞嚥檢查(VFSS/MBSS):吞嚥障礙診斷的黃金標準,可評估動態過程、吸入風險並指導飲食調整及復健計畫。 
光纖內視鏡吞嚥檢查(FEES):直接觀察咽喉結構與食物殘留,適合臨床指導飲食與復健。 
建議VFSS與FEES互補使用,兼具診斷與治療價值。 
六、治療與復健策略 
復健訓練 
恢復性訓練:針對口咽肌群進行活動度、肌力、協調性訓練。 
代償性策略:調整飲食質地、進食姿勢等,以減少嗆入與吸入風險。 
制定個別化、多專業整合的復健計畫。 
營養管理 
建議入院24–48小時內進行營養篩檢(NRS2002或MUST)。 
高風險病人需轉介營養師並制定個人化營養計畫。 
嚴重吞嚥障礙且口服不足者,需早期腸道營養支持。 
口腔衛生 
良好口腔衛生可降低吸入性肺炎發生率。 
應定期進行口腔照護並教育照護者。 
藥物治療 
不建議常規使用預防性抗生素。 
可考慮使用TRPV1促效劑、ACEI或多巴胺作用劑以改善吞嚥安全性。 
若以鼻胃管餵食,可使用促腸胃蠕動藥物(如metoclopramide)以減少逆流。 
食道括約肌疾病導致之吞嚥障礙可考慮肉毒桿菌素注射。 
神經刺激治療 
可輔助復健訓練,包括重複性經顱磁刺激、經顱直流電刺激、神經肌肉電刺激。 
迷走神經或咽部電刺激也可能改善吞嚥功能並降低嗆入。 
圖形 
七、結論 
腦中風後吞嚥障礙是一個高盛行率、具顯著併發症風險的問題,對病人存活率、生活品質及醫療資源使用有重大影響。早期篩檢、個別化復健、多專業整合照護與營養支持是降低併發症及促進恢復的關鍵。儀器檢查如VFSS與FEES仍為診斷與治療的核心工具,而口腔照護、藥物與神經刺激治療則提供更多輔助選項。整體而言,系統化、全面性的照護能有效提升腦中風後病人的預後與生活品質。